一切以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重
——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访谈
发布日期:2012-06-28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图: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黄学卫、敖天朋 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6月28日】在神九飞船成功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自动与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在轨飞行十多天后,神九航天员飞行乘组即将乘坐返回舱回到地面。此时,担负飞船回收和航天员救援任务的着陆场系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出发点,科研人员在此次任务中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多项更新调整,采用了更多新技术,确保能够更加快捷高效地完成搜救任务。

  医监医保医疗救护重点设计

  吴斌介绍说,在神九任务设计建设过程中,沿用了神八任务时的状态。当时尽管无人,但系统是按有人状态设计建设的。此次神九任务,在医监医保医疗救护上进行了重点设计。神八当时海上没有布设力量,此次则启动了海上力量。

  根据工程部门要求,着陆场系统要具备3方面的能力。一是快速定位,快速确定返回舱的位置,由着陆场系统测量链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配合完成,飞船本身和系统装备的定向仪也能快速捕捉到它的信号。二是快速到达,必须尽可能快地赶到现场,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三是精心处置返回舱,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针对任务要求,着陆场系统在总体设计上为主场配备了3架医疗救护专用直升机,一旦返回后航天员出现伤病情,能得到及时救治。机上装配了先进的便携式急救装备,对于止血、减压、胸闷等情况可在40分钟内得到处理,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

  更新了部分医疗用品和药品。为提高医疗救护的及时有效,在国内选择确定了16个急救医院和8个后支医院,布设在应急区的相应范围内。在任务执行前,还专门组织培训了各医院130多名骨干。

  由于返回舱返回主场的区域比较大,为保障更高的可靠性,在主场上空配置了一架通信直升机,保障与场区的通信。为最大限度发挥飞机综合效能,其中一架医疗救护直升机还担负了搜索功能。

  在海上,安排了交通运输部的3艘打捞船,其性能是我国最先进的。打捞船上配有医疗救护室,具备航天员现场急救功能,近海还有多架直升机可以转运。

  设计思路注重稳妥可靠

  吴斌说,神九与神八任务在着陆场系统的搜救模式上基本一致,都是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在总体设计方案指导思想上,也以稳妥可靠为出发点,已经用过、可靠性较好的能不改就不改,只有非改不可的才改。

  在保障和技术条件方面,围绕与航天员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的协同配合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互相支援机制、规定程序的进一步细化,同时将可能出现的应急处理程序更加完善,互相配合更密切顺畅,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得到提高。

  吴斌说,技术装备的更新在细节上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在通信设备上。神八时红外光学设备拍的画面抖动很厉害,红外的视场又小,此次做了改进,使画面更稳、可视性更强。增加了固定摄像设备,与移动设备相配合。还有一个试验项目,在直升机上加了吊舱,用来拍摄大场面景象。

  吴斌认为,通信是此次任务的一大亮点。跨区通信、场区内部的通信等都有很多改进,对接口也进行了统一技术改造,可靠性更高,灵活性更强。在北京中心与场区的调度联络和话音通信上同样做了改进。

  神九白天返回有利搜救

  根据任务正常程序安排,神九飞船返回舱的正常着陆时间在上午。吴斌说,“这对着陆场系统来说就比神八要好得多,人员的安全也更有保障。6月份天气应该还可以,可能风会稍大,只要光学设备抓住了它,就应该能掌控。”

  吴斌介绍说,在主场有4辆特种车:指挥车、Ku通信车、吊车和工程车,另外,参试单位的工作队,还有多台车辆参加。不过,着陆场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因为要电视直播,压力很大,许多事难以控制,组织管理难度也大。

  他说,正常情况下,航天员着陆需要一段时间完成重力再适应,之后在搜救人员协助下出舱,接下来到医监医保直升机中接受身体状况检查,这一切完成后,乘直升机奔机场转乘固定翼飞机到北京西郊机场,直到进入航天员公寓交接完成全部工作。

  工程总体部门给着陆场系统的指标是返回舱落地后两个半小时之内能够找到。在神八任务中,从发现返回舱,到第一架直升机落地只用了短短18分钟,然而,由于出现图像传输不稳定等情况,造成了很多人觉得着陆场系统搜救人员慢的错误感觉。

  “着陆场是全部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的最后一站,与其它系统不同的就是它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吴斌说,“其它系统都是按既定程序走的,可以说是有条不紊,心里很踏实。而我们是在近似野战环境下执行任务,是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工作的行动,要完成好就必须全力以赴,不容有任何闪失。”(刘爽 李筱梅)

(责任编辑: 王楠 )
分享到:
0